首页 栏目首页 > 人才 > 正文

8000亩高梁迎采收!七星关区田坎乡产业发展再布局

时下,天刚放晴,七星关区田坎乡大元村显得格外热闹。乡干部连同村里的干部一起,正在大元村帮助群众抢收高粱。

今年,田坎乡种植的8000亩高粱陆续进入采收,田间地头一派热闹景象。

最低海拔470余米、最高海拔达1400米,如何破解产业发展的土地要素制约的困境?田坎乡根据气候选择高粱作为主导产业发展,实施“一带三园”发展山地高效农业,即沿赤水河600米以下海拔万亩精品水果园,逐渐推进新品种改良,实现全乡一年四季有水果,农户有增收;700—1000米海拔5000亩花椒产业园;林下经济产业园,以及1000米以上或其他海拔发展千亩高粱产业带,以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去年底,田坎乡与相关企业签订收购协议,以每斤3.8元的价格进行保底收购,让全乡群众种植高粱鼓足了信心。召开院坝会、小组会、上门进行政策宣传……田坎乡全体干部随即走村入户做工作,“希望村民将低效的传统农业改种‘懒庄稼’作为高粱。”最终,全乡1.6万亩耕地有一半种起了高粱。

从选种、供种、覆膜、技术指导到销售渠道的搭建,田坎乡党委、政府为村民解决了生产与销售的难题。这不仅为全乡的高粱产业发展带来了希望,也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“钱景”。

对于居住在海拔近500米的大元村村民杨伯富来说,得知今年乡里要发展高粱产业,技术、销售等都有保障,他毫不犹豫成立合作社种植了130余亩高粱,成了村里的种植大户。“按照现在的采收情况,今年高粱的亩产在550斤以上,粗略算一下,也比以前种苞谷划算多了,何况还有高粱枝、高粱秆都可以卖钱。如果效益好,明年我就转行,专门种高粱。”说起村里的高粱种植,之前养猪的农户杨伯富对未来充满希望,“我们才开始采收,就有人来收高粱、高粱枝和高粱秆了。”

海拔1000余米,地无三尺平,出门就爬坡,一山分四季,十里不同天。对于在茨竹村长大的村民姚其来说,为了让一家过上好日子,他曾“想破脑袋”四处打工谋生,今年得知村里种高粱的好政策后,便决定返乡种植高粱。

“我测算了一下,一穗高粱约100克,一亩地能产高粱约300公斤,按照最低的保底价每斤3.8元计算,一亩地比种苞谷增收1000元以上。”田坎乡茨竹村村民姚其今年种了20多亩高粱,看着丰收在望的高粱,他信心满满。“在种高粱之前,我套种了洋芋,现在光是洋芋就收了2万多斤。如果再加上高粱的收入,今年比往年至少增收3万元。”姚其说。

“从高到低,不同海拔,因地制宜,发展不同的产业,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产业。”这是4年来,田坎乡蹚出的“破题之道”——以“一带三园”产业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振兴。

今年,随着花椒种植项目的顺利采收,田坎乡“一带三园”的产业布局开启了新的篇章。养鸡、脐橙、青花椒、高粱……一个个产业的崛起,让地无三里平的田坎乡变得生机勃发,充满希望。

“因地制宜打造山地特色高效农业,根据海拔高度选择适合的产业进行发展,这就是我们的方向。”说起全乡的产业发展,田坎乡党委书记吴付祥语气坚定。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闵建华

编辑  王怡

二审  顾野灵

三审  李凯

关键词:

最近更新

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创投网 - www.xunjk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我们:39 60 29 14 2@qq.com
皖ICP备2022009963号-3